专辑简介:

又名: 科隆音乐会
表演者: Keith Jarrett
流派: 爵士
专辑类型: Live
介质: 黑胶
发行时间: 1975
出版者: ECM
条形码: 0042281006722
Keith Jarrett在1975年的科隆演奏会(The Koln Concert)是爵士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即兴作曲/钢琴独奏的永恒经典,几乎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科隆演奏会时的Keith Jarrett正处于一个钢琴家的巅峰时期,而这场演奏会背后的故事也颇耐人寻味:由于不得不使用一架音色不够完美的钢琴——偏弱的较高、低声部,让 Keith选择集中于弹奏钢琴的中部,结果创作出有别于Keith以往所有作品的全然不同的音乐语言。
这里你将听到的每一个音符、每段旋律、篇章都是来自钢琴家自发性的即席创作——持续翻滚的节奏通过Keith强有力的左手产生出巨大的催眠力量,将你卷入他的思维、灵魂,经历一片超越语言的诗意与意境;源源不断的灵感滑过Keith的十指,他不时的浅吟低唱仿佛自己都惊异于自己创造出的音乐——或许这音乐是来自正围绕着他的缪斯的启示,或许此时缪斯正附身于他,人们说这是一场‘通灵’的音乐会并不为过。
也如一些人指出的,其中第三首(Part IIB)是全场的高潮所在——它从Keith赤裸的心灵流淌出并直接进入你的灵魂、撼动它;而接近演奏会尾声时,Keith选择用一小段甜美的钢琴小品(Part IIC)将你的灵魂轻轻的放回原处。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场演奏会仍然是具有争议的:由于它广泛的接受度/流行度使其艺术价值受到一些质疑(这种观点本身是荒谬的);另外这张专辑的直接后果之一 ——引发了包括George Winston在内无数New Age音乐家简单化、表面化的模仿,作为这种潮流的‘始作俑者’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指责,甚至Keith Jarrett本人都它的态度都是复杂的。
这是爵士乐迷的荒岛唱片,受到千万听众疯狂喜爱的名盘。
ECM 是一家以出版爵士乐为主的多样性音乐的独立德国唱片公司,长期以来,ECM 唱片留给乐迷的是品味独特、亲和力不强的感觉,加上完全独立的市场发行销售方式,不依靠大公司极具煽动力的广告宣传,ECM一直被视为非主流的唱片公司。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潮流变化,人的个性愈来愈受到重视,ECM在乐迷中的知名度和受欢迎度也日渐提高。ECM旗下的艺人几乎都是非常前卫、有非凡创意、热衷实验性音乐的音乐家,美裔钢琴家凯斯·加瑞特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古典钢琴专业,之后开始接触爵士乐,学习过木琴、萨克斯风、爵士鼓、吉他、直笛等乐器,在包括著名的“爵士信差”乐团在内的很多乐团当任过乐手。加瑞特是在ECM公司录音最多的艺人, 作品中正规古典曲目录音占相当部分,是备受重视的“另类诠释风格”的钢琴怪杰。
科隆音乐会的特殊之处在于,加瑞特的演奏没有乐谱,也没有事先淮备,从上台开始演奏的第一个音符起,所有的旋律音符全部是由他即兴临场发挥。在钢琴录音史上,估计没有任何一位演奏家敢像他这样以毫无淮备的状态面向台下观众。他演奏的音乐听感上是古典的,表现手法是彻底的爵士,加瑞特轻灵飘逸的琴音,令听众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朦胧的梦幻世界。《科隆音乐会》名列“史上101张爵士名盘”榜上,是爵士乐迷一定要珍藏的经典作品。

豆瓣@沙丁鱼2

整晚的演出都是即兴,完全没有任何排练和乐谱,依赖演奏者平时积累和临时应变,比看着谱子弹奏难度大很多,或者说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用奇迹来形容有点过了,但真的是爵士钢琴家在即兴上所能达到的巅峰了。
请你们答应我,至少找几个周末,一个人在家的前提下,让它当做背景音那样播放几次。
请相信我,你到最后一定会泪流满面。
这是继《一举两得》后我发现的第二张伟大的唱片。
在这里我不想用「对位法」「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等等语言进行分析,我甚至不舍得用耳朵去细细分辨。
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听到Keith Jarret的音乐,那还不算太糟糕。无论多么不如意我都要继续活下去。
——20160913update——
看Ted说关于这场演奏还有个小花絮。因为歌剧院提供了一架非常不适合爵士演奏的钢琴。高音部声音过于尖锐,踏板不能用,而且太小不能发出足够的音量,一开始 Keith 是拒绝的,最后在经纪人苦苦哀求下才答应演出。
演出过程中,由于乐器问题,他避开了高音部,只弹奏键盘中间琴键,这样使乐曲具有了舒缓、安宁的感觉;同时由于钢琴声音太小,他不得不在低音区重复弹奏一些较响的音符,这又传达出一种暴烈的美感。因此听这张唱片,可以获得双重享受。
话说回来,听音乐或许并不能解决生活的任何问题。但应该承认的是,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即使陷入沮丧和焦虑的情绪,只要还能自由的听音乐,我最终仍可以恢复安宁,并且承受任何结果。
尼采说过:「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只要承认这世界存在美, 就能在这不如意的生活不完美的人生里找到快乐。
而音乐是我目前所知道的,生活里最为丰沛的美。 当然,由于领略过这样丰富而复杂的美好,很容易就变得难以容忍平庸之物,包括我自身所写的那些文字。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下面是我听这张唱片的一点心得,完全是随便乱写的啊:
Köln, January 24, 1975, Part I
这张唱片分四首,其中最长也是最优美的是第一首。 从低音缓慢进入主导动机,经过了6分钟的铺垫,重复弹奏简单的低音,7:15开始变调,这对主导动机的扩充和发展令人非常惊艳。同一个动机以相同曲调反复了近一分多钟,加上他的吟唱以及琶音(就是连续不断像水一样流动的弹奏),令人黯然伤神,一直到8:40才结束。
接下来将这个情绪重新延伸,9:50在此基础上稍加变更,哀而不伤,10:39插入新的动机,11:10返回上一个动机,插入这段弹奏和他的吟唱非常漂亮,11:29后再次以琶音加强了情绪的渲染,有强烈的跳跃之感,留意中间有几个转调非常轻巧且美丽。
12:56- 21:10 稍带犹豫,随后便坚决的推进,一种欲言还止的氛围。
21:10 开始了新的进程,随着那个被刻意强调的音符,正式进入另一动机。 21:18 以旋律模进的形式出现的动机逐步变得明显,围绕着这个重心加入了许多变奏,20:16有新的音符进入,持续不断的重复,21:14出现了以7分钟那时动机为基础的变化,唤醒之前的情绪同时加入新的元素,无限循环,一种持续渴望和紧张增长的感觉,其中23:56突然跳高的那个音尤其赞。
25: 00结束前的暂时停顿,以刚才熟悉的动机作为结束。
Köln, January 24, 1975, Part II A
与第一首完全相反,一开始就是快节奏切入,并以某个和弦作为出发点,进入华彩乐段,5分多钟时反复强调几个低音,到了6分,进入新的后续,7分多种叠加到高潮,8分钟有个小转折,节奏渐缓直至完结。整首曲子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Köln, January 24, 1975, Part II B
略带阴郁的开篇,01:08后出现第一个动机,在平静的低音下暗涌翻滚,04:00左右情绪明显高涨起来,接连不断的琶音和反复加重的低音似乎在追寻什么。4:37-04:55抵达一个小高潮,情绪继续蔓延,04:57开始原本隐藏在低音部的四个音符被强调出来,反复高音敲击,05:35有一个难以察觉的优美转调,20秒后结束,进入低沉的旋律。06开始了单调往返、反复叠加的旋律到了11分半。11:30提高了音调,以强化某种情感,13:13再次切入,到了13:33一切变得协和起来,14:30开始转调并在10秒后返回到前面的动机,稍作盘旋后结束。
Köln, January 24, 1975, Part II c
应该说是一首隽永的小诗。从开始便以紧凑的节奏和多次回旋的音符营造出略带惆怅的欢快小调,02:54稍作停顿,03:22开始进入新的主题,轻柔缓慢的弹奏,观众的思绪渐渐收回,最终结束。

专辑曲目:

资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积分获取

  • 普通用户特权:0.1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无需积分
  • 长期会员用户特权:无需积分推荐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