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介绍:

歌手名称:李志
专集名称: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
发行日期:2016-11-21
发行公司:自由落体文化
李志2016年新专辑。是李志以独立音乐人身份制作发行的第九张录音室专辑。
词曲:李志
编曲:李志乐队
吉他:袁铮、赵永庆
贝斯:张雯
键盘:李天雄
鼓:余赣宁
打击乐:魏星
口琴:陈岍
和声:朱格乐、阿玛尼、张怡然
录音师:张俊
混音师/母带工程:姜北生
录音棚/混音棚:S.A.G
特别感谢
《彩色派对》与《一个夜晚》小号演奏:史立(万能青年旅店)《克兰河》口白:Sembat、Aray

专辑曲目:

乐评:

1    2016年的开始,依然是在太阳宫。我身上挂着两个对讲机,左耳和右耳有分别来自外场和内场的工作呼叫,五个小时,神经紧绷。直到观众们陆陆续续离开,我在圆弧形的通道站立,然后收拾收拾走进新年第一个凌晨,并不知道这一年是像大家祝福的那样快乐还是不快乐。志愿者团队并没有和李志一起去宵夜,两桌酒菜并不能缓解身体的疲惫,大家在北京东路各自散去。
    然后接下来的这一年,算起来已经325天。我换了好几份工作,买了一套房子,计划着建立一个小家庭,并且期待把生活过得好一点。这一年很折腾,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跨过了30岁。
2    成长就是这样。04年我开始听到原创音乐并且开始喜欢这种东西的时候,李志还只是被一个南大的大学生推荐说“去找他,他叫李志,他人很好,他会教你弹吉他”。然后十多年过来,他还是叫李志,还是在做原创音乐,只是他可能不会教谁弹吉他,而是告诉我年轻人要多做事,工作要勤奋,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种态度被写进了今天发布的专辑中。我在老李的排练房中看到过乐手们写着各种标题的排练记录,比如“中华门”、“夜宵”、“阿勒泰”……然而它们并没有出现在发布的专辑里,我猜测是经过n遍排练录音修改最终才有了应天大街、彩虹派对和克兰河。李志工作室有一面白板,画上表格,填上日期,用字母简单标注每个日子要做的事情。所有的“P”都是排练,它是白板上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母。
    可是每个人看待做事情的方法都有自己主观的评价,比如我就觉得方法是决定一件事情能不能坚持做下去的主要因素,因为方法会带来“做这件事情累不累”、“这样做下去能不能达到目的”等等这样的疑问。我不知道李志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他的方法,但是至少从今天的专辑看来,李志在他的成长中又坚持了一次“勤奋做事、进步一点”。
3    其实我还是觉得李志的现场比专辑更好,一方面是因为现场有互动,有灯光,有大功率的音响可以让你在“听歌”的同时全身都投入在里面;另一方面是李志改编出与专辑不一样的现场版本,并且在现场会出现即兴而为的东西比如108个关键词版本的《来了》和《山阴路》……这些是延续李志音乐生命力的方法,副作用就是很多歌迷被改编后的几首歌感染地要死要活。
    所以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张专辑的现场版本吧。
4    应天大街是一条比山阴路宽、比热河路长的主干道,从头到尾都是高架桥。李志目前把工作室放在了这里,从他家到工作室都会经过这条路。其实这两年跨年之后我家楼下的热河路会迎来各种文艺观光客,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到李志所说的五块钱的理发店。所以,给南京的任何道路加任何的修饰都可以,只是今天这条应天大街是伤心还是快乐,可能只有李志才能告诉你。
    该走下去,你也有你的xx大街xx路。

前两天和室友讨论听音乐是在听什么。从小学音乐的两个人,都在音乐学院读研一了,因为听歌口味的严重分歧——她无法忍受我听的金属,我讨厌她听的K-POP——又聊起了最初级的问题。
       室友是声歌系的,抒情女高音,尤爱普契尼,大段大段优美的咏叹调,要端着,代入角色,一气呵成。虽然每天浸泡在古典的氛围里,她也爱流行音乐,ballad、摇滚、hip-pop、爵士、电子等等,于是她说:听旋律啊,听节奏啊,听唱法啊,除了技巧,也听感觉。可我实在没办法接受你听的那些金属,不知道点在哪儿,早期的不还挺好听的吗,怎么越到后面越难听了呢。
       我听音乐又听什么呢,除了旋律、歌词、节奏这些,还会格外注意编曲,顺便听听和声,又因为对音色敏感,听到一首音色难听的歌(无论乐器还是人声),10秒之内必定切。很多主流流行歌手,在我听来嗓音油腻,必然会拒绝。
       但我还是会根据天气、心情、季节、地点等等选择不同的音乐,这太主观了,雨夜听miles davis,有阳光的冬日早晨听巴赫大无,在新疆坐火车听张智旅行者马木尔,读古诗词听成公亮李祥霆,心情对了连瓦格纳都觉得悦耳动听……作得一塌糊涂。
       不知如何总结这种听音乐的习惯,想来想去,只好暂且称之为:听气质。
       我以为的气质,包含了是什么样的人创作了这首歌,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歌,如何编曲,有什么样的录音和制作特点,以什么样的心境去唱,在什么场合唱,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带给听众的感觉又是什么……甚至是最后听众对音乐的理解,生发了何种演绎等等等等。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作-演绎-传播-接收-反馈的过程,各个环节共同构成一首音乐作品的气质。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可能仅仅只是这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却无法脱离这个过程而言。
       这个过程,可能充满割裂感,矛盾密布,无法逻辑自洽,但任何人都可以就自己的有限认知对其中的一个或是几个环节甚至全部过程作出私人的判断和评价。
        说回李志。从上面的“气质”而言,李志的气质应该算是变化得很有逻辑的完整。
        听了李志八年多,看过两次跨年,一次音乐节,勉强算是一次livehouse(今年6月欧拉开业大演张玮玮那场董事长上台唱了很久)。除了勾三搭四跨年,其他几次现场都是在《1701》之后。忍不住再叨叨两句上一张。以前总喜欢不假思索地把《1701》当做转折点,好像这之前李志的代表曲目都是简简单单的吉他弹唱,这之后就没有民谣味儿了,编曲愈发精致花哨。
        是李志从《1701》忽然变了吗?根本不是。
        拐回头按照时间倒序一张一张听更早的专辑,会发现这变化过于有迹可循了。《F》里面的《门》《杭州》编曲简单吗?《你好,郑州》里面全是吉他弹唱吗?只是这些年大家都在网上听歌,流传最广的无非是那些听来简单直白的金曲,还有多少人习惯完整地听一张全长专辑呢?更何况,现在的音乐人都是发单曲,就算是专辑,一共八首歌也能分六次发,还有几个人和李志一样这么实诚一次发一张啊?李志好像也从来都没说过自己是民谣啊?
       《1701》刚出的时候并不觉得好听,只是自以为客观地打了四星。这两年听了很多遍,却觉得越听越好听了。《1701》还是那张《1701》吗?是啊,专辑还是那张专辑,歌儿还是那些歌儿;又不是吧,里面已经融入了太多听众的理解,与个人情感产生了联结,随着年龄和心境的变化,听音乐的口味和感受也变了。想想在现场一起大合唱“多想和你一样/臭不要脸”多爽啊。一首你听了很多遍的歌,还会说不好听吗?
        想了想,逼哥还真是耐听啊。那么多歌,就算一种编曲听烦了,还有“108个关键词”版、“勾三搭四”版、“i/O”版、“动静”版、不插电版等等其他好几种可以选啊。
        那么《应天大街》呢?
        这一整张专辑,从创作到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表达,而且实实在在透着两个字:真诚。我们能从中听到一个始终作为音乐个体户的李志,对于音乐作出的尝试和努力——早已不只是沉溺于个人的情感表达,更多的是来自于一个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却依然有着自己坚持的中年男人,对自身,对时代,对世界的思考。这思考有着太深的个人烙印,我们能从中听到他的迷惘、挣扎、无奈、叹息。
        在这一过程中,于李志而言,音乐可能只是他最擅长的方式或途径。从无到有,李志尽其所能地将含混的意念转化为音乐语言,八首有设计感的编曲精致的作品就此诞生。但就听众而言,音乐不过是音乐人最终呈现出的最为直观的产品,或许没有必要去思考音乐的前生今世,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评价,好听或者难听。
        不太想啰嗦《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再次能够明显听出师承Pink Floyd,《一头偶像》是继《鸵鸟》之后的又一自嘲之作,《克兰河》有着中年男人的沉重,《死人》的纯贝斯编曲让人耳目一新等等等等。这张专辑让我觉得,只是分析音乐本身有些乏味。不是音乐乏味,而是因为李志有自知之明已不再年轻,想要突破必须在音乐上更加努力。这努力在音乐上的体现太明显,自然无需赘言。
        那就说说气质。听李志,最绕不过去的就是他自成一系的气质。这气质十年多来随着时间有逻辑地逐渐形成,从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而是在不同阶段符合时空的精准呈现。
        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李志,同样关心自我,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只是年少轻狂的十年前是“他说这世界是不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不该有的”,即将不惑的十年后是“河流有时快有时慢,生活有人恨有人爱”。这一听,就是时光沉淀出来的心境变化啊。
       可能很多人没注意,从《1701》开始,李志已不再歌唱爱情。没有了年轻时的风花雪月,可能常常要哄多多睡觉的好爸爸李志,还怎么抱着吉他故作深沉再写出一首“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呢。如果他新专辑里居然有一首凭着幻想写就的吉他分解爱来爱去,我大概听着听着尴尬癌就发作了。
       所以说李志真诚。在每个阶段都尽力发声,但只唱他能唱出来的东西。不去假装或表演,仍在较真和死磕。
       那么十几二十多岁的我们如何和快四十的李志产生共鸣?总不能指望他替我们继续写“呼啸而过的青春,沉默不语的你”吧。只能再过几年,等我们也能听懂吧。
       有些人会认同李志的价值观,更多的人,只是喜欢他的几首歌而已。而且这几首歌可能我们听的也并不是属于某位音乐人的作品,每个人都只是在听自己。代入了太多个人情绪的那些歌,和李志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
       李志唱“曾经爱你的每一条街,是我新鲜生活的起点”,于是他一直在变,终于自成一系。而我们曾经爱他的每一条街,却成了沉湎过去的自怜啊。
PS.听了十几遍之后,我确定地认为,比第一遍听的时候,感觉好太多。或许等李志再出新专辑的时候,会觉得这张更好听?

PS:因白嫖者获取资源后反手举报,单专辑个别失效,被屏蔽资源失效不再修复,请前往此获取合集资源

资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积分获取

  • 普通用户特权:0.1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无需积分
  • 长期会员用户特权:无需积分推荐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