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o成立于1964年的伦敦,由主唱罗杰·达尔特瑞(Roger Daltrey)、贝斯手约翰·恩特维斯托(John Entwistle)、鼓手凯思·莫恩(Keith Moon)和吉他手兼词曲作者彼得·汤谢德(Pete Townshend)四人组成,其中Townshend是乐队的灵魂人物。The Who的名字起得莫名其妙,表达了乐队的对迷茫现实和自我认知的思考——我是谁?你是谁?他们又是谁?
谁人乐队非常具有争议,因为四位成员太过叛逆和独特的个性。他们吸毒酗酒、说脏话,现场的舞台表演更是张狂不拘。他们会在舞台上有非常疯狂的举动和夸张的肢体动作,现场表演一定要把音乐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也会在情绪的巅峰砸碎架子鼓和吉他,歌迷笑称The Who是砸琴摔鼓的始祖。这种表演风格一直持续到1978年鼓手Moon因过度服用Heminevrin(一种治疗酒精中毒的药物)去世为止,不过他们这种反叛的性格备受当时英国年轻人的喜爱。
谁人乐队最具影响力的时间是60-80年代,乐队的名字几经变换,经理人也经历过好几个,但是乐队成员一直不离不弃,正因为The Who每位成员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自从鼓手Moon去世之后,乐队很难再创辉煌。
人们喜欢用“矛盾”二字来形容谁人乐队,但我更喜欢用“毁灭”、“创造”等字眼来描述我心中的The Who。谁人乐队的风格自成一派,其风格被誉为“布莱顿之声” (A Sonic Brighton)。查阅资料,Brighton是指英国南部海滨小城布莱顿,当时的布莱顿游乐场因音色嘈杂的音乐风格而自成一派,而The Who的硬摇滚风格刚好符合这种音乐气质,所以被评为布莱顿之声。
谁人乐队擅长将布鲁斯和摇滚相结合,作品充满着力量、冲突和毁灭性而备受争议。不过谁人对摇滚乐最大的贡献在于其摇滚歌剧作品《Tommy》将流行艺术与歌剧相结合,开辟了流行音乐新的领域,也是首张概念性专辑。1967 年这部歌剧在纽约上演时,引发了英国社会广泛的关注。
说到硬摇滚,The Who主唱Roger的猛嗓真是个唱摇滚的料,反正我是第一次听他一开嗓就喜欢上了这支脆生生的乐队。其作品一听就是比较硬朗的风格,干净泼辣,十分劲道,即使是现在听也不会觉得过时。谁人乐队主张极端的布鲁斯主义,作品中充斥着反叛一切的价值取向,这点和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关系,谁人乐队只是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已。
试听曲目:
Baba O'Riley
- Baba O'Riley
- Love Reign O'er Me
- The Real Me
- Eminence Front
- I Can't Explain
- I Can See For Miles
- Who Are You (Edit)
- Behind Blue Eyes
- Pinball Wizard
- Won't Get Fooled Again (New York Record Plant Sess
- My Generation (Live)
- You Better You Bet
资源:
此处内容需要积分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