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福德(1965年6月7日-),是台湾独立音乐与教会音乐制作人、歌手,曾入围第4届金曲奖最佳方言歌曲作词人,现任台湾音乐文化国际交流协会荣誉理事。其所创作或演唱的词曲多关注社会底层人物或一般民众,而作词也以台语为主。
萧福德自幼生长在彰化县大城乡,成长于基督教家庭,自小浸淫在教会福音,经历了六轻工业园区在家乡盖起,因为工业污染让居民罹患癌症的几率大幅上升,成了“癌症村”,造成他词曲关注普罗大众。而他长期参与长老教会活动,也让他对摇滚乐产生了兴趣。服兵役时参与军乐队的演出,退伍后晚间兼职在钢琴酒吧中演唱时,受到音乐人叶旋的鼓励而开始了歌手的演艺生涯。
在台北时,萧福德曾居住在万华一带,观察到1990年代在当地的雏妓问题,因而于1992年写出了“华西街的一蕊花”这首描写年轻少女被逼为娼的音乐,后也被励馨基金会的反雏妓运动作为主题曲。2001年与朱约信创立了“摇滚主耶稣”乐团,走访台湾各地,也为台湾的偏乡孩童演奏,希望能够引起学子对于音乐的兴趣。在2005年时,萧福德曾因为债务问题被花旗(台湾)商业银行催讨,在协调会上原以为调解成功,但后来其父收到讨债电话,才知花旗银行将卡债转卖给其他财务公司,他愤而写下了“华其银行欺侮老百姓”一曲。
不同于时下情情爱爱的主流音乐,资深音乐人萧福德的创作,总听得出他对社会底层的关心,他在九○年代曾为反雏妓运动写下一曲《华西街的一蕊花》,唱出小姐们的美丽与哀愁,入围第四届金曲奖的最佳方言歌曲作词人。在萧福德的创作里,在在传递他在音乐社群网站上的自介:「在柔软的角度,展现出坚毅的摇滚精神。」
反雏妓 「华西街的一蕊花」入围金曲奖
在成为一名专职的音乐人前,萧福德只把做音乐当作兴趣,如同那个年代的其他年轻人,对繁华的都市生活充满憧憬,退伍后萧福德就北上到台北打拚,白天当业务员,晚上则到民歌餐厅、钢琴酒吧当乐手,直到遇到了知音,将他的Demo寄到飞碟唱片。
当时早他一年出道的林强,卷起了一股台语摇滚风潮,萧福德有幸躬逢其盛,却选择走了一条更本土也更冷僻的路线—「关心劳苦大众」,萧福德说,「要写情歌真的很容易,就是我爱你、你爱我的个人情感抒发,但要写首感动别人而且有意义的歌很困难,我尽量做那样的事。」
萧福德自嘲国语不好,坚持唱台语歌,写台语词,「要我咬文嚼字,像到北京儿,不可能」,他特别推崇台语声韵,因此词曲除了批判力道,更多了一丝吟唱的古典美。
萧福德说,自己在台北的第一个落脚处就是万华,为呼应当时风起云涌的反雏妓运动,曾探访那些开在黑暗巷仔底的花朵,一九九二年发行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华西街的一蕊花》,主打歌即是在描写艋舺性工作者的生活,「华西街的一蕊花,阁踮在门口块拉人客」的歌词,唱出小姐们的坚毅与无奈,这首歌后来被拿来作为反雏妓运动的主题歌曲,传唱一时,更入围第四届金曲奖的最佳方言歌曲作词人。
「摇滚主耶稣」 上山下海关怀弱势
他创作的《谁人是英雄》嘲讽万年国代,歌词提到「啥物才是真情义理、啥物才是真正的你,你敢无关心你身边发生的代志」呈现出萧福德内心对不公不义的不满,对社会乱象的嘶吼,却遭到公司要求修改歌词。
然而,萧福德的理想坚持,终究不敌市场现实,他在飞碟、滚石陆续发了三张专辑后,便转向独立制作,一九九六年曾与张四十三、郑小刀创立「恨流行」独立音乐品牌,发行台湾第一张同志创作专辑「ㄈㄨˇㄇㄛ」,乐团五月天的首度发声,就是在这张专辑里。后来因为理念相左,萧福德也离开了。
二○○一年,萧福德与同为基督长老教会信徒的猪头皮创立「摇滚主耶稣」,颠覆外界对教会音乐的想像,以摇滚语言连结信仰与青少年,十多年来上山下海深入各个教会演出,也常出现在各种社运场合;去年底的台北市长选举,他更为柯文哲竞选专辑《台北调》配唱。
「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萧福德走在沉浮的音乐路上,都像足了他对宗教与摇滚的信仰,温柔而坚毅,追求永远的爱与和平。
试听曲目:
资源:
此处内容需要积分获取